備受關注的贊美“導師崇高感和師娘優美感”神論文事件,有了新消息——論文作者徐中民被處理了。
據新京報報道,經調查,徐中民因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書中提供大量虛假信息,已被作出相應處理:追回已撥資金,取消徐中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資格2年,給予徐中民通報批評。
大篇幅贊美導師師娘的“歌德文”,卻發在了行業權威期刊上,還獲資兩百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果……這事因其荒誕性,今年初成了社會熱議話題。
而今,徐中民本人被處理,算是為自己發表的“馬屁文”付出了代價。由此事牽扯出當年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存在弄虛作假,也算是鏈式扒底,他因此受處理,可謂咎由自取。
既往亦咎,該處理絕不含糊,無疑表明了學術不容造假的嚴肅態度。但復盤此事,還是有諸多深刻的教訓值得吸取,仍有些未竟之問需要直面:如果沒有造假,將學術用來吹捧還包裝成“科研項目”,問題會得到有力糾正嗎?
倒不是這兩篇論文背后的問題沒有處理,兩篇發表在7年前的論文被媒體曝光后,首先是發表期刊《冰川凍土》編輯部承認審稿不嚴沒有堅持三審制致歉,并撤稿;隨后是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對《冰川凍土》進行停刊整頓,免去《冰川凍土》主編職務、專職副主編職務。
當時有網友質疑,為何作者本人沒有被處理。但事實上,做出撤稿處理,已屬于對論文作者的處理,從責任界定看,如果作者沒有其他學術不端行為,將很難做出進一步處理。
具體而言,作者撰寫這樣的論文,是他本人的權利,關鍵在于學術期刊以及有關部門對“論文”的評價。如果沒有任何期刊發表,不能算論文,那寫這樣的文章也只是自娛自樂而已。
未經嚴格審核發表與期刊學術定位不符的文章,在引發爭議之后不及時做出撤稿處理,把學術期刊變為私人發表文章的“自留地”,這屬于學術期刊沒有堅持學術底線的問題。
毫無疑問,在這事上,涉事期刊和徐中民本人都該為“阿諛文”炮制跟過關而反省。
從深層次講,作者能寫出這類奇葩論文,權威期刊能發出這種“研究成果”,本就顯示了某些學術評價體系帶來的導向效果。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對徐中民的這次處理,本質上并非針對這兩篇引起爭議的論文,而是以此為線索查到的當年申請項目時虛報了參與項目的研究人員的身份信息,這屬于學術不端行為。可用吹捧式文章作為學術成果“交差”,完成相關項目課題的結題,本也是問題,反映了胡亂包裝成果、假學術之“公”徇個人之“私”的不良風氣。
所以從維護學術嚴肅性的角度講,學術吹捧跟造假一樣都不能被容忍。這背后的學術共同體異化為利益共同體、發人情稿等問題,也值得正視。
本質上,學術造假與阿諛,有個體的問題,更有評價體系的問題。“馬屁文”能登上核心期刊,進而作為重大項目課題的成果,也可能是學術評價體系出了問題——如果學術評價能注重論文本身的價值而非發表,如果對研究成果的思想價值進行縝密把關,那馬屁文中的問題也能盡早被揪出。
科研項目造假當然是問題,論文變“馬屁文”也是問題。學術不容造假,也不容阿諛,這是常識也是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