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5nth5"></form>
                    <address id="5nth5"></address>

                                  <address id="5nth5"></address>
                                  投稿郵箱:wdwxtg@qq.com 論文發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當前位置首頁資訊 文化 產業文化
                                  • 正文內容

                                  風雨70載 中國期刊業譜寫時代記憶新華章

                                  閱讀:2236 次 作者: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發布日期:2019-10-24 12:29:00
                                  基本介紹:

                                    全國期刊工作者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堅守期刊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奮發進取,積極推動期刊業轉型升級和融合創新實現我國期刊業高質量發展,努力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加優質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在期刊業日趨成熟的今天,讀者良性需求與期刊精品生產相輔相成的發展,為中國期刊業譜下光輝的新篇章,未來中國期刊故事一定比我們想象的更美好、更豐富多彩。

                                    一張張具有時代感的封面,一頁頁泛黃的版面,一篇篇熟悉的文章……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期刊業一直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以傳播先進的思想和文化、記錄歷史文明、宣傳科學真理、推動社會進步為己任,和新中國共同譜寫出團結奮進、共同繁榮發展的華麗詩篇。

                                    白紙雖薄,但記錄的歷史是厚重的;筆墨雖淡,但譜寫的精神是永久的。70年來,中國期刊業見證了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項事業的發展與進步,持續推動社會進步,忠實記錄著時代思想精神。同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期刊業也取得了豐碩的成就,帶來了深刻的改變。

                                    經過70年的發展,期刊數量實現了兩次歷史性的跨越:第一次跨越是1979年,經過前30年發展,期刊品種首次超過1000種。第二次跨越是2015年,經過后40年發展,期刊品種首次超過10000種。近年來,期刊品種數量仍然保持了增長趨勢,目前已達10130種,比1949年增長了38倍。可以說中國期刊品種數量儼然跨入了世界期刊大國行列。

                                    新時代新征程

                                    新中國成立之初,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體制改造完成,我國根據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實踐的需要,不斷調整新聞事業的定位,提高了對新聞方面的要求,并提出新聞出版的指導方針和工作任務。一方面,對原有舊的新聞出版業進行整合改造,使期刊的內容、裝幀、文體、發行等方面都符合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致力于創立和發展通俗性期刊、少數民族期刊和行業期刊,以滿足社會、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發展的新需求。

                                    當時中國期刊僅有257種,品種數量難以達到新中國各項事業建設和發展的要求,但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期刊出版的品種增多,發行量提高。工作者進一步探索期刊作為社會主義出版物的新內涵和新姿態。1950年7月,享有“新中國第一刊”美譽的《人民畫報》創刊;1951年“新華書店總經銷”期刊《學習·初級版》問世;1952年《電影藝術譯叢》、《中國語文》相繼出版……至1956年,全國共出版期刊484種,呈現出百花齊放景象,這其中又尤以《中國文學(英文版)》《中國科學》《中國工人》《中國畫報(英文版)》為代表的“中國”題頭雜志,以《人民文學》《人民美術》《人民教育》《人民戲劇》《人民公安》為代表的“人民”題頭雜志,以《新體育》《新觀察》《新建設》《新電影》為代表的“新”題頭雜志三大陣列最為突出。這些期刊為20世紀中葉中國期刊史留下了光彩的紀錄。

                                    曾在五六十年代中國刊壇留下了自己的業績的有不下數百種刊物,我國期刊不僅數量豐富,類型更是多樣化。新中國成立初期,期刊類別以綜合時政類期刊為主,輔之以學術類、文藝類等門類的期刊。70年來,期刊不斷適應社會發展和讀者需求變化,涵蓋了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科普、文學、藝術、少兒、大眾生活等各個門類,分類更加精細,層次更加分明,定位更加準確。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期刊事業繼承優秀歷史傳統,在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方針指導下和改革開放大環境中順勢而起,呈現出前所未見的繁榮。此時是中國期刊發展最迅猛的時期,1978年期刊品種為930種,1985年已近5000種,1989年超過6000種。期刊工作者們在辦刊思想上豁然開朗,對于如何把握期刊個性、辦出特色,如何滿足讀者求知、求樂、求美的需要,以貼近現實、創意新穎的文章吸引讀者。同時在期刊開本、裝幀設計等方面擺脫了多年一貫的舊模式,拓新意識增長。更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期刊由于善于把握歷史機遇,而且肯于在辦刊追求上著力施展魅力,逐漸為讀者認可形成響亮品牌,占據了難以摧倒的市場優勢。期刊在80年代的這些進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起到了輿論支持、信息溝通和精神凝聚的作用,成為了中國社會改革開放后一道顯眼的人文景觀。

                                    90年代,中國期刊迅猛發展的勢頭逐漸消去,轉入穩步發展的階段。1998年期刊種數達到8000種,與1989年相比增長了33%。但期刊發行數量呈停滯狀態,自1988年達到期刊年總發行量25億冊后,十年來始終在此基線上下游離。由于品種基數加大,因此從期刊平均發行量觀察,實際由80年代中期每種刊物平均年發行54萬冊減少為90年代末期每種刊物平均年發行30萬冊,這一數據表示期刊市場一口吃一個胖子的機遇已經過去,如何爭取市場份額、避免市場受挫則成為迫在眉睫的嚴峻任務。市場競爭成為期刊工作者們最牽腸掛肚的事情。

                                    不過瓶頸起到促進期刊競爭、激活期刊市場的作用。因“辦刊熱”在我國久久不衰,日益增多的刊物,為爭奪幾乎凝滯了的有限的市場空間,就必須學會如何在辦刊質量、市場經營等方面奮力廝拼。正是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中,《讀者》、《家庭》、《知音》、《故事會》等噴薄而出,90年代出現的《三聯生活周刊》、《新周刊》、《財經》等刊物,因為人才薈萃、起點立意高、借鑒能力強而崛起刊壇,成為新銳品牌刊物,還有借助與國外品牌期刊合作的優勢而著力打造的高端時尚刊物,如《世界時裝之苑》、《時尚》、《瑞麗》等,內容璀璨奪目,廣告效益可觀,為我國90年代的期刊增添了顯眼的量級選手。品牌是衡量期刊事業的標桿,以上一批批品牌期刊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期刊正步入成熟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期刊在管理體制和體制機制上不斷探索創新。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實現了由辦出版到管出版的轉變,推出了一批完善期刊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一批非時政類期刊完成了轉企改制,轉變為企業法人和市場主體,激發了發展的活力。比如知音、讀者、四川黨建、英大傳媒、卓眾出版等積極進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整合出版資源,形成了跨行業跨領域跨媒體經營的現代媒體集團。

                                    不僅如此,期刊出版質量和水平也得到較大提升。國家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鼓勵提高期刊出版質量,著力實施精品出版工程。組織評審“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推出《求是》《科學通報》《納米研究》《細胞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等60種獲獎期刊;開展“百強社科期刊”和“百強科技期刊”推薦活動,推出300種百強社科期刊、300種百強科技期刊。近年來,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據《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近幾年的數據顯示,中國學術期刊在2017年國際他引總被引頻次達到79.7萬次,較2016年增加了13.08%。其中科技期刊國際他引總被引頻連續6年均呈現增長態勢。

                                    中國期刊生產制作的技術條件也發生了根本變化,舊的手工操作正由電腦操作代替,膠印已經取代鉛印。光盤期刊與網絡期刊相繼興起,僅出版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收錄期刊即達3500余種,網上期刊發展也勢如雨后春筍。在早期打下的基礎,培養出了一批知識通達、視野開闊、經驗豐富、匠心獨運的辦刊人才,他們經受了市場競爭的磨礪,不斷增強新本領和競爭意識,成為期刊出版界一代人的重要標志。中國期刊人才隊伍正在經歷著由傳統的編輯型向融編輯、經營于一體的期刊產業型轉變的過程。

                                    新世紀新階段

                                    進入21世紀,我國期刊呈現出在已經積累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加強自我調適和優化,不斷提升期刊質量與市場運作水平的可喜現象,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產品的優化。1977年與2003年曾兩次開展“治散治亂”工作,壓縮掉包括黨政機關在內的數百種期刊,這是期刊的“瘦身”,使得期刊在品種結構上更趨合理。大量原先定位優勢不明顯的刊物也紛紛調適定位,如《格言》、《意林》、《特別關注》等,由于調適定位而體現的鮮明個性,使這些期刊幾乎一夜間變成深受讀者喜愛的精神佳品。一些積累雄厚的刊物,如《時尚》、《瑞麗》等,則采用從綜合版細分為不同個性的分版,以做到適應不同類型讀者而量體裁衣。期刊產品市場需求的準確性和適應自身生態需求的合理調適,是新世紀以來期刊產品優化的顯著成果。還應看到,不少期刊在設計、印制等外在形態方面有了大幅度提升,這使期刊市場更顯得琳瑯滿目,一些優質期刊產品,置身國際期刊先進產品之列而毫不遜色。

                                    1996年第一家報業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成立,標志著中國出版業開始向集團化、規模化發展。2002年1月,家庭期刊集團成立標志著我國期刊業也開始向規模化集約經營轉型。2008年1月,家庭期刊集團有限公司掛牌,在經營上正式實行企業化。多年來,不僅是家庭期刊集團,期刊界廣大同行對如何改革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的探索熱度不減。特別是在黨的十七大以后,新聞出版領導部門制定出改革發展、轉企改制的時間表、路線圖,更令大家在期刊體制深入改革方面受到鼓舞。

                                    各方面的努力和進步,使得現階段形成一個比較接近現代國際水平的中國期刊市場。這些進步譜寫著中國期刊歷史的新篇章,并引起國際的矚目。2007年5月間在北京召開的有40多個國家、上千名代表參加的第36屆世界期刊大會,就是應國際期刊界建議由中國承辦的。國際期刊界提出這樣的建議,是因為他們贊賞中國期刊事業所取得的成績,并對這一新興的市場抱有濃厚的商業興趣。中國首次承辦的這次大會,開得圓滿成功,獲得國際期刊界滿堂喝彩。我們期刊事業發展的成果,被國內外一致肯定,我們也因此滿懷自信地踏上國際期刊舞臺。

                                    與此同時,對外傳播平臺建設也在不斷加強,中國期刊是對外文化交流合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橋梁和窗口。一大批期刊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對外交流合作中取得了重要進展。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主管的《北京周報》《人民畫報》《今日中國》《人民中國》《中國報道》等多種期刊,每年以14種文種、34種紙質版,面向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孔子學院多語種期刊面向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中國國家地理》等被多個海外機構訂閱。同時中國相繼舉辦的世界期刊大會、亞太數字期刊大會,成為中外期刊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2012年至今,對于期刊業來說又是一個轉折點,新時代期刊業進入轉型期,政策紅利不斷釋放,融合不斷走向深入,優秀文化的供給能力不斷增強。新興媒體的迅速崛起對傳統期刊業形成沖擊,全民閱讀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眾多期刊發行量下降、廣告額下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新聞輿論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論斷和新方略,給我國期刊轉型升級和融合創新提供了根本的遵循和清晰的路線圖、有力的方法論。

                                    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考察調研時,看望了《讀者》編輯部工作人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倡多讀書,建設書香社會,不斷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為人民提供更多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善莫大焉。”殷殷囑托是《讀者》的榮耀,體現了總書記對全國期刊出版工作的高度重視和關心厚愛。

                                    全國期刊工作者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堅守期刊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奮發進取,積極推動期刊業轉型升級和融合創新實現我國期刊業高質量發展,努力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加優質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讀者在期刊業日趨成熟的今天,角色由被動轉為主動,品味已經成熟,讀者良性需求與期刊精品生產相輔相成的發展,為中國期刊業譜下光輝的新篇章,未來中國期刊故事一定比我們想象的更美好、更豐富多彩。(記者 馬睿琪)

                                  標簽:產業文化,期刊,雜志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BOB官方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