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一些不同名目的散文選本,但拿到安徽文藝出版社的《故園與遠方--78級同窗散文三人行》,瞬間被封面的一句話吸引——“這是一部獨特的散文合集”。是“合集”而又能“獨特”,激發了我的閱讀興趣。讀完本書,稟賦、毅力、學問三詞成為我最想用來評價《故園與遠方》之所以成書的詞匯。從作者身份、作品內容來看,這本散文合集確有其比較鮮明的特色。
三位作者都曾為下鄉或回鄉知青,有過農村生活的經歷和體驗,高考制度改革后的1978年考入皖北的一所大學中文系,同窗共讀四年。大學期間,三人即在報刊上發表小文章,就此也將熱愛寫作的種子播于心田。畢業后,則分別工作生活在北京、南京和成都,或在學校任教,或在機關做公務員,他們依然堅持用創作散文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趣味,都出版過個人作品集,有些散文在讀者中產生較大反響。《故園與遠方》選編的,可以說是三位作者的散文代表性作品。
幾十年來,他們不僅堅持散文寫作,同時書信往來,交流體會,書中《同窗書話》一文描述頗為詳盡。同學中有創作才華的不見得就能抱攏成團,像本書三位作者,40年持之以恒,以文為媒,砥礪前行,情意互通,莫逆于心,可能是不多見的現象。這種“結伴而游”的文學之旅也是讓人欽佩、羨慕的同學友誼。
各有特色的生活經歷在“三人行”中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內容。有描寫青少年生活的“歲月回味”“故園夢影”,寫出了對家鄉故園的真情摯愛;也有旅途風光游和他鄉異域見聞,表達了對自然山水的傾情禮贊對外部世界的獨特發現;有對師長、朋友的深情回憶,表達了對人生命運的獨特感悟。其中尉天驕的水文化隨筆,在揭示水的自然屬性的同時,挖掘水的社會功能、文化價值和生命意義,引導人們贊美自然山水,了解水的歷史文化內涵,關愛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體現了作者的思考深度和審美趣味。
書中寫故鄉、母校、青少年時期生活的的散文占了相當部分。早年的生活雖然有苦澀,但充滿著情趣、亮色和希望。簡陋的校舍、春日的校園,留下的是苦讀的身影、探索的腳步以及對新知的渴求;兒時的蟬鳴、瓜田、小河、綠樹,是美好的陪伴,更孕育了純潔的情感和清澈的靈性;一些看似不經意的描寫,卻折射出那一段非同尋常的歷史。寫故鄉不是停留在鄉愁的回憶,而是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底蘊;寫對母校的情感也不是表面化,而是真摯厚重,意蘊深沉;寫追憶童年生活是為了呼喚蟬聲的回歸和山花爛漫。這樣就使作品有了一層厚重的分量。
散文寫人是難點之一,要真實準確,又要寫出特點。《故園與遠方》中的人物,個個有血有肉,親切感人,在揭示人性真善美的同時,也寫出不同人物的個性和復雜性。作者寫這些人物時更投入了真摯的情感,如金科寫出了祖父的特殊經歷和人生睿智,與四川三位著名老作家王火、高纓、克非交往的生動描述各具特色;任啟亮筆下母親對兒女的忘我大愛,老師對學生的諄諄教誨,以及普通人的不同命運,都能夠深深打動讀者,引起心靈共鳴。
作為記載游覽參觀等見聞、經歷的文體,游記是不少散文作家的最愛。《故園與遠方》的三位作者也有不少游記。他們在記錄海外見聞時,不去獵奇逐艷,而是在行程或暫住之中,注意觀察體驗,在新的發現之外,還有不少基于知識積淀而生發的思考。如寫到參觀《飄》的作者米切爾的故居時,引發對其創作動機和文學成就的沉思;在復活節參觀州長官邸和參加美國幼兒園活動時,引發對美國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關注;訪問日本時把目光停留在紙幣上的作家肖像;通過出訪的親身觀察改變了過去對非洲的固化印象;從老德里到新德里的所見所聞發現社會的巨大差異和不公等等。相信這些記游之作也能夠引起讀者的共同興趣和進一步思考。
更為重要的是,鮮明的時代精神內涵貫穿全書。改革開放改變了三位作者的命運,帶給了他們前進的動力,思想的活力,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時代為我們的思想塑形,形成了情感定位和閱人觀世的眼光”。因此,盡管《故園與遠方》收入的作品內容廣泛,題材多樣,每個人的寫作風格也不盡相同,但他們在體察生活、認知社會,感受人生之時,都具有一個共有的“原點”——改革開放新時期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的眼光和心態。書中的文字正是他們人生經歷和精神世界的生動寫照。
作者信息:
張云:中國藝術研究院編審,中國紅樓夢學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