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5nth5"></form>
                    <address id="5nth5"></address>

                                  <address id="5nth5"></address>
                                  投稿郵箱:wdwxtg@qq.com 論文發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當前位置首頁資訊 人物 企業
                                  • 正文內容

                                  莫可芝:"不打醬油"沉下心來干實事

                                  閱讀:3084 次 作者:潘聰 韋新洋 李京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發布日期:2018-04-27 11:15:58
                                  基本介紹:

                                        不怕苦、不怕累,怕的是辜負群眾的期待。

                                    ——莫可芝

                                    昔日窮山旮旯,兩年之間變成美麗田園——如今,在貴州大山深處的荔波縣甲高村,靠著稻田養魚、特色水果種植、生豬養殖、綠殼蛋鴨養殖等特色產業,讓539人脫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村里人均年收入達5700多元。

                                    村民都說,村里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全靠駐村第一書記莫可芝。2015年6月,當已到不惑之年的荔波供電局黨員莫可芝被派到甲高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時,這個地處云貴高原大山深處的布依族村落不僅是省級一類貧困村,還是荔波縣最貧窮、最偏遠的一個村子。

                                    “不打醬油”沉下心來干實事

                                    “山高坡陡,找塊平地都難;網絡不通,手機信號時有時無;全村2292人,在冊貧困戶就有594人;大多數青年人外出打工,剩下的以種地為生,勉強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莫可芝介紹,剛到甲高村時,村委辦公室連張像樣的辦公桌都沒有。“以前都是從媒體上看到貧困故事,現在卻每天都能觸摸到這些真實的貧困。”

                                    “因為自然條件差,山高路遠,有的村民認為辛苦種了地也吃不飽飯,還不如靠國家的扶助補貼政策,什么都等著政府的救濟和扶持。”莫可芝坦言,比起自然條件的先天不足和基礎設施的薄弱,部分群眾落后的思想觀念更是一個難解的結。初到村里那幾天,為修進村柏油路,一天要協助處理兩三起糾紛;發展特色養殖業,磨破嘴皮子了,村民還是不理解不配合;易地搬遷時又總有人想不通,不愿搬遷……

                                    看著身材消瘦、斯文白凈的莫可芝一次又一次碰釘子,有的村干部心疼地勸道:“莫書記,基層工作就這樣,別把身體累壞了,你們從城里來這兒打打醬油、混混資歷就行,到時間就回去吧。”

                                    然而,挫折反而激起了莫可芝的斗志。“黨員就要迎難而上,必須沉下心來,多和村民交流。”莫可芝說,有的村民對他愛答不理,他就提上苞谷酒,到村民家中邊喝邊聊;有的忙照顧孩子,他就揣著糖果瓜子與村民拉家常;有的臥病在床,他就扛著米面上門慰問……剛去的3個月,莫可芝就這樣跑遍了甲高村的每一個角落。

                                    “本想著這城里來的娃娃就是來鍍鍍金,沒成想他還真用心了。”看著莫可芝一步步得到村民的信任,工作開展越來越順利,甲高村的村主任覃家定也對莫可芝豎起了大拇指。

                                    沉得下身,靜得下心,莫可芝現在工作很順手,也獲得了老百姓的高度評價:“莫書記不是來‘打醬油’的,是干實事的!”

                                    生態養殖讓特色產品走出去

                                    偶然一次機會,莫可芝在深圳的一家市場上看到了甲高村特色農產品綠殼鴨蛋在出售,而且比市場上其他鴨蛋的價格高出不少。“甲高村的這個鴨蛋或許能成為脫貧關鍵。”嗅到商機的莫可芝,立刻在甲高村帶領村民搞起了綠殼蛋鴨養殖。

                                    “到外面只能干力氣活,一年到頭其實掙得也不多,小女兒一個人在家讀書,我們也不放心,時常要往家里跑。現在好了,家門口就能掙到錢。”回想起兩年來的變化,甲高村納核組村民覃慶宜深有感觸。

                                    兩年前,因為要供養兩個上學的孩子、贍養年邁的父母,在外打工多年的覃慶宜雖然勤快,但始終沒能摘掉貧困戶的“帽子”。2016年初,奔波了一年換來一身疲憊的覃慶宜決定回鄉發展,可自己既不會種田,又找不到工作,面對孩子的學雜費與父母的醫療費,陷入進退無門的地步。正當覃慶宜一籌莫展之際,莫可芝帶著村干部來到他家,不但詳細介紹了目前甲高村養殖業發展的良好形勢,還提出要將甲高村養殖業納入政府45萬元的“綠殼鴨蛋”專項扶貧計劃中。

                                    “這無疑是雪中送炭。”覃慶宜說,以前他也養過鴨子,但山高路遠銷路不暢,加上農村電力不足,根本賺不到錢。2016年12月,在莫可芝與村委的幫助下,覃慶宜重操舊業蓋起鴨舍,養起了鴨子。“莫書記不僅幫我們爭取了扶貧貸款,還為村里的動力電源跑了幾十次供電局,協調優先為村里建了一條10千伏動力線,只要保證鴨舍里能用上機器保暖通風,鴨蛋產出就有保障。”

                                    覃慶宜說,加入生態綠殼蛋鴨養殖后,每天只需要在早上和下午投食即可,對勞動能力沒有太多要求,他一個人就養了150多只綠殼蛋鴨。

                                    像覃慶宜這樣加入“綠殼鴨蛋”計劃的貧困戶有22戶,甲高村2017年的養殖規模達到1萬余只。同時,莫可芝還通過電商平臺,嘗試在網上銷售生態綠殼鴨蛋等農家特產,成功建立農村電子商務營銷體系。另一方面他還通過私人關系,聯系到生產皮蛋的廠商,希望下一步能對綠殼鴨蛋進行深加工,從而拓寬綠殼鴨蛋的銷路。

                                    黨員帶頭脫貧效果好

                                    “規模擴大了,掙錢多了,不能忘了鄉親們。在莫書記的帶領下,我們成立了黨員先鋒隊,對口幫扶村里的貧困戶,從村里招收貧困戶員工。目前兩個養殖場共有員工10個人,其中5個人是貧困戶。”甲高村的養殖能手羅紅蓮說道。

                                    扶貧工作中,莫可芝大力發揮村里黨員的帶頭作用。羅紅蓮夫婦在莫可芝與村委的幫助下,2017年建的現代化鴨舍能投養鴨子5000多只,是甲高村當之無愧的養鴨第一人。“我是黨員,現在自己有能力了,應該向莫書記學習,帶領村里的貧困戶一起致富!”

                                    與此同時,莫可芝還帶領村民探索在稻田養魚、種植特色水果等特色項目。2017年年初,在莫可芝的帶動下,甲高村高坡組的荒山上,一座占地18畝的百香果種植基地拔地而起,覆蓋貧困戶25人。

                                    “扶貧不是大鍋飯,莫書記這個主意好,黨員帶頭與貧困戶搭檔認領果園,有了榜樣與動力,效果當然好。當年投資、當年建設、當年見成效一點都沒問題!”果園老板羅文藝信心滿滿。

                                    “不怕苦、不怕累,怕的是辜負群眾的期待。”談起兩年的駐村扶貧工作,莫可芝有些不好意思,“說起來,還真不好意思,駐村的兩年時間,我把通訊錄里的電話打遍了。許多在外地工作的老同學好多年沒聯系了,為了村里的項目,也硬著頭皮給他們打電話了。”


                                  標簽:人物,莫克芝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BOB官方APP下载